
瓜州县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现有专业人员8名,内设办公室、文物股和保卫股两个股室,下属桥湾文管站、锁阳城文管站、白虎关纪念馆、蘑菇台陈列馆。1993年以来,累计投资180万元,建成博物馆展厅楼、办公楼和文物库房等,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馆藏文物4600余件。1997年,完成了“安西历史文物展”、“东千佛洞石窟精华壁画展”、“安西县改革开放二十年 成就展”等多项专题陈列展览,累积接待中外游客近30万人次。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等。
瓜州县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是敦 煌艺术的中心地带,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是草圣张芝 的故乡,是《西游记》人物原型的原创地,是全国的古城遗 址大县,也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瓜州 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 为羌戎所居,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 时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汉制,隋置常乐郡。唐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相沿,明设罕东卫,至清雍 正年间设安西卫。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沿袭至今。
瓜州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 南北宽22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由东向西渐低,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占县境面积8.6%的绿洲,被戈壁、山地、 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多风、少雨、干旱和较大的昼夜温差 形成了安西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西热东凉和南山地区多泉眼湿 地的特点,使安西形成了西棉、南牧、东粮三大农业区域格局。境内 有疏勒河、榆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达1.3万和0.55万平方公里, 其中双塔水库库容达2亿立方米,是甘肃省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全县 有耕地32万亩,人均4.6亩,盛产蜜瓜、小麦、棉花,享有“粮棉基地 ”和“瓜果之乡”的美誉。现有天然草场3000多万亩,牛羊存栏量达 50多万头只。野生甘草、 锁阳等名贵中药材分布较广,2004年,被中国 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境内的黄金矿藏和产量居全国第六,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已探明的 有金、银、铜、铁、铝、铅、锌、花岗石、大理石等40余种矿产品, 地质储量大,总经济价值在7万亿元以上。
瓜州县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 ,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现有专业人员8名,内设办公室、文物股 和保卫股两个股室,下属桥湾文管站、锁阳城(东千佛洞)文管站、 白虎关纪念馆、蘑菇台陈列馆。1993年以来,累计投资180万元, 建成博物馆展厅楼、办公楼和文物库房等,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4600余件。1997年,完成了“安西历史文物展”、“东千佛洞石窟精华壁画展”、“安西县改革开放二十年 成就展”等多项专题陈列展览,累积接待中外游客近30万人次。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唐代名城锁阳城、“康熙梦城”桥湾城以及东千佛洞等330余处保 存完好的古遗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作为西路军最后一战的发生地,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安西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集历史、革命文物,人文地理、民俗风情、自然标本陈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陈列。陈列包括新石器时代、魏晋两代、隋唐和宋元明清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独特,构思精巧,特色鲜明,被誉为“西北五省区县级博物馆中一流水准的文物陈列”。共展出文物146件,壁画临摹品10幅,另有西湖南沙窝红柳长城(汉代)原大模型、唐瓜州锁阳城模型等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瓜州4000年历史文化概况。
内设办公室、文物股和保卫股两个股室,下属桥湾文管站、锁阳城文管站、白虎关纪念馆、蘑菇台陈列馆。
象牙造像
象牙造像,俗称象牙佛。这件出土于榆林窟的稀世珍品,以其精美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
象牙造像由象牙雕刻而成。其外观是一尊骑象菩萨,双手持宝塔,作虔诚状。中分为二,两边可以对合,内部分25格,刻50个不同情节的佛传故事。其中,共有人像279个,动物、塔、车马12个。从其造像的雕刻技法和装饰形貌以及塔、车马的形式来看,其细腰高乳、曲线毕露的特征,与印度恒河上游笈多王朝时期的抹菟罗佛教艺术风格基本相似。据有关专家考证,象牙造像极有可能是唐代高僧玄奘赴西印度取得真经后携至榆林窟的珍藏。
象牙造像原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瓜州县博物藏有其唯一的复制品。
五代千手千眼观音绢画
时代: 五代
类别 :书画
尺寸: 上下长76厘米、左右宽60厘米
质地: 绢
来源: 旧藏\移交
完残情况: 四边缺损严重,画面主体保存较完整清晰。
流传经历 1982年10月14日,瓜州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东千佛洞时,在7窟前室两壁墙角处采集,遂入馆收藏。1984年送北京“荣宝斋”装裱。1988年博物馆成立后继续收藏,1988年4月5日和1996年8月分别由刘九庵、杨伯达先生鉴定为一级珍品。
描述:长方形,观音站立于仰瓣莲花台上;莲台浮于水面。观音头戴花蔓冠(冠中有坐佛)颈带项圈,身着长裙,长巾在脖颈与臂间缠绕,佩臂钏和腕钏。共有十八条手臂,其中身前六臂,左右侧各六臂。身前:两手举于胸两侧,各拿结蓬长枝莲花;另两手合十于胸前,其余两手握于腹际。身体两侧:手中分挚日、月以及莲花、金刚杵、提梁宝罐、树状物、经书、柳枝、提梁宝瓶。岸边:菩萨左右侧各有一俗人和环眼圆睁、足踩莲花的愤怒尊。下面左右两角分绘男女供养人,为回鹘装束。左上角残存5佛。千眼分六圈,分布于背光之中。
西夏印本经版画
时代 西夏
类别 书画
尺寸 上下长26.7厘米、左右宽15.5厘米
质地 纸 件(套) 1 数量 1
来源 旧藏\移交
完残情况 四边缺,有破洞,文字图案略有磨损,折皱较严重。
流传经历 1987年10月8日,瓜州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调查时发现于瓜州东千佛洞1号泥梵塔窟,遂入馆收藏。1998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杨伯达等先生鉴定为一级文物。
描述:长方形。上部绘三身坐佛,三佛间以菩提树相隔。每身佛下部各书一行西夏文字,字间以缠枝花卉与菩萨像相隔。上下有装饰边线。
八仙拐杖
时代 清
类别 木器
尺寸 长112厘米、直径2.5厘米
质地 木 件(套) 1 数量 1
来源 旧藏\移交
完残情况 下端开裂缝,裂缝长16厘米;中下部开裂缝,裂缝长40厘米,下部断裂处经过修复粘接。
流传经历 1985年4月3日,瓜州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调查瓜州东千佛洞时,在北窟区一小窟内发现,遂入馆收藏,1988年4月5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刘九庵、国家文物局文物司司长郑光荣鉴定为一级文物,1988年博物馆成立后继续收藏。
描述:柄雕一持杖寿星,手挚佛尘;自上而下雕刻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下端刻刘海持钱戏金蟾。在人物和动物图案空白处穿插雕刻花卉,木结处雕石榴、桃、花朵等。
兔画像砖
时代 西晋
类别 画像砖
尺寸 长35.5厘米、宽15.3厘米、厚4.7厘米
质地 砖 件(套) 1 数量 1
来源 发掘
完残情况 完好。
流传经历 1997年6月28日瓜州县博物馆业务人员在踏实墓群M2照壁上启获,随后入馆收藏。
描述:长方形,白底,红线勾框,用黑、红两色勾形,绘一只兔子,土黄色填彩。
檀木电台外壳
时代 民国
类别 革命
尺寸 长65、宽28、高28
质地 木 件(套) 1 数量 1
来源 旧藏\移交
完残情况 电台内部零件全部遗失,残存电台外壳,箱体完好。
流传经历 1936年10月,红西路军从甘肃靖远渡黄河西征。1937年4月26日,左支队突围到红柳园与马家军596团浴血奋战,向中央军事委员会发报得到指示向新疆转移时,将电台埋在红柳沙丘下。1961年,甘肃省地质局勘测地质时发现,遂移交瓜州县武装部,时内部零件完整。后移交县公安局,又交县档案馆。1985年,县文化馆征集入馆时仅存壳。1988年瓜州县博物馆成立后,继续收藏。1999年复制一件陈列于蘑菇台西路军纪念馆。1991年7月与1999年10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现展于瓜州县白墩子纪念馆。
注: 2000年8月14日,中国革命博物馆专家小组曾会同甘肃省文物局董彦文等进行过鉴定,其意见为:相关资料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
描述:长方体,上方有盖,正面有二孔。
八吉祥纹铜盂
时代 元
类别 铜器
尺寸 口径14.6厘米、 腹径24.7 厘米、底径7.3 厘米、高14.2厘米
质地 铜 件(套) 1 数量 1
来源 旧藏\移交
完残情况 完整
流传经历 1980年由民间捐赠入瓜州县文化馆收藏,1988年4月9日,移交瓜州县博物馆。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伯达等人鉴定为一级文物。
描述:黄铜。口沿向内平折,鼓肩,弧腹,凹底。口至肩部饰覆瓣莲花纹,腹饰双鱼、宝瓶、法轮、莲花等八吉祥图及缠枝花蔓纹。肩腹交接处有接缝。